- 概要
- 歷史
- 地理
- 經濟
區內土質肥沃,自然資源豐富,有金、鐵、煤、稀土、石材、礦泉水等多種資源,有耕地面積14375公頃、山林面積9360公頃,有2萬公頃荒山和100公頃淡水養殖面積。
區內交通便利,哈大高速、102國道、長吉南線、長吉北線、長營、長哈、雙九等公路均經過二道,是長春市向北延伸和向省內周邊城市地區輻射的出入口。
該區是一個工業區,長春拖拉機廠、首鋼吉林柴油機廠、長春卷煙廠、長春制藥廠等均在區內,形成了以鑄造、鍛造、醫藥化工、建材、機械加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。以東盛大街吉林大路為軸心的商貿中心框架已基本形成。
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60億元,同比增長20%;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0億元,同比增長38.47%;本級財政收入完成2.1億元,同比增長24.61%;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億元,同比增長20%。
開展“項目建設年”和“招商引資攻堅戰”活動,分別在上海、北京、江蘇等地成功舉辦了項目招商。全區新建、續建項目116個,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,五千萬元以上項目51個。全年預計引進內資16億元,同比增長33.3%;實際利用外資2400萬美元,同比增長20%。
全區教科文事業進步很快,旅游業初具規模,勞動公園及其中的《西游記宮》、《歷險城》吸引了大批游客。
嘉慶五年(1800年),清政府設長春廳(治所在今新立城)。廳下置四個鄉,其中撫安鄉(治所在現德惠縣萬金鄉),位于伊通河以東,霧開河以西,今二道河子區隸屬其頭甲和二甲。
宣統二年(1910年),撫安鄉的頭甲和二甲分別改為安定、安仁兩鄉,(治所分別在新立城和稗子溝),本區分屬此二鄉。
宣統三年(1911年),安定、安道、安懷三鄉合并為永清鎮(治所在今長春東站),本區分屬永清鎮和安仁鄉管轄。
1913年,永清鎮、德安鎮、安仁鄉合并為鄉一區(治所在今九臺卡倫鎮),本區屬此區。
1929年,鄉一區劃分為第一區(治所仍設在今卡倫)和第二區(治所在今稗子溝),本區基本歸屬第二區,只有少部分村落在第一區。
1937年,日偽將雙陽縣,長春縣部分區域劃歸“新京特別市”,全市劃為12個區和6個郊區,本區有和順區、東榮區以及北河東區和南河東區的部分轄地。
1940年,撤銷北河東區和南河東區,擴大和順區和東榮區,本區在此二區之內。
1942年,又恢復北河東區和南河東區,本區部分范圍在其管轄之下。至此和順區面積10.32 平方公里,東榮區面積 8.52 平方公里。
1946年4月,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,建立市民主政府,本區在和順、東榮兩個民主政府的管轄之下。
1946年5月23日,國民黨軍隊再度占領長春,本區分屬和順、東榮、北河東、南河東四區管轄,直至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。
建成區呈不規則的多邊形狀,地勢略顯東高西低,微呈傾斜。地理座標為東經125°21′24″~125°27′12″,北緯43°50′06″ ~43°57′36″之間。東四鄉(鎮)處于長白山脈西部余脈地區,東高西低,其中,四家鄉、勸農山鎮、泉眼鎮的東部屬于山嶺重丘區,泉眼鎮西部、英俊鎮屬于平原微丘區。水資源比較豐富,主要有霧開河、雙陽河、飲馬河以及石頭口門水庫。
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60億元,同比增長20%;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0億元,同比增長38.47%;本級財政收入完成2.1億元,同比增長24.61%;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億元,同比增長20%。
開展“項目建設年”和“招商引資攻堅戰”活動,分別在上海、北京、江蘇等地成功舉辦了項目招商。全區新建、續建項目116個,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,五千萬元以上項目51個。全年預計引進內資16億元,同比增長33.3%;實際利用外資2400萬美元,同比增長20%。
物流集中區完成了6條道路和十里堡區域1平方公里的熱、水、電等基礎設施建設。“大市場群”概念得到市委、市政府充分肯定,規劃、選址已經確定。東北亞國際采購中心A區正式營業、B區和石陶集散中心已開工建設。工業集中區完成了總長6.9公里的“三橫兩縱”道路建設及4.8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整,省送變電、中小企業創業園、嘉路喜廢油再提煉等35個千萬元以上項目動工建設。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經省政府批準成立,組建了管委會并啟動了總體規劃編制工作,完成了蓮花山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項目設計,并與香港新濠國際投資集團合作,投資一億美元,做大做強滑雪、娛樂等項目。中心商貿區的建東商廈、萬盛商城、鴻石國際、太古廣場等項目均開工建設,商業氛圍日趨濃厚。